有个老板跟我说,"我们公司的成本压力太大了。人力成本特别高。"
我问他,"你把那些员工的工资降一下?"
他说,"不敢。怕员工离职。"
我说,"那问题不在人力成本高。问题在你的激励制度不好。好的制度,能用更少的钱激励出更高的效率。"
他才明白——真正影响企业效率的,不是人力成本。而是激励制度。
因为人力成本看得见、摸得着。工资表一算,数字清清楚楚。
所以老板们往往会想——"降低人力成本,公司效益就好了"。
但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。
降低人力成本的结果是什么?员工能力下降。 因为你招不到好人了。或者好人跑了。
然后呢?团队执行力下降。 因为没有好人。
最后呢?效益反而更差。 因为执行力差。
这就是"杀鸡取卵"的逻辑。
真正该关注的,不是人力成本有多少。而是这笔成本能换来多少产出。
换句话说,关注ROI,而不是成本。

答案很简单——激励制度。
企业A:100人、成本500万、效益2000万 企业B:100人、成本500万、效益5000万
同样的成本,为什么效益差这么多?
因为企业B的激励制度更好。员工在这个制度下,效率更高。
所以同样的成本,产出却多了一倍多。
一个好的激励制度有什么特点?
第一,它激发人的主动性。 员工不是被迫执行,而是主动参与。
第二,它形成良性竞争。 每个人都在往上冲,而不是相互比较谁更悠闲。
第三,它保持持续的动力。 不是一时的鼓舞,而是长期的激励。
第四,它能自我强化。 好的表现被奖励 → 员工更有动力 → 效率更高 → 企业效益更好 → 奖励更充足。
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,企业就像装上了一个"发动机"。自动往前冲。
而一个差的激励制度呢?正好相反。员工没动力 → 效率低 → 效益差 → 没钱激励 → 员工更没动力。
这就是"恶性循环"。
我用一个例子说明——
公司A(高人力成本、差制度):
工资总额:500万
员工数:100人
平均人效:20万
年度效益:2000万
公司B(同样人力成本、好的激励制度):
工资总额:500万
员工数:100人
平均人效:50万
年度效益:5000万
哪个公司的"成本"更高? 从表面看,都是500万。
但从结果看,公司A的成本在浪费。 因为产出太低。
所以,真正的"成本"不是工资多少。而是这笔钱能换来多少效率。
很多企业用积分制管理系统来作为"发动机"。
核心逻辑就是——
用相同或更少的激励成本,激发出更高的效率。
怎么做?
第一,激励的及时性。 不是月底统计,而是实时反馈。及时的小激励,比延迟的大奖励更有效。
第二,激励的透明性。 所有规则公开,所以没人会产生"被不公平对待"的感觉。
第三,激励的多样性。 不只是钱,还有晋升、假期等。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。
第四,激励的自运行性。 系统在运转,不需要管理者费力去维护。
在这样的系统下,同样的激励预算,能激发出更高的效率。
我见过一个企业的真实数据——
以前(没有积分制):
销售人数:50人
年激励成本:200万
平均人效:60万
年度销售:3000万
用了积分制以后:
销售人数:50人
年激励成本:150万(减少了)
平均人效:100万(提高了)
年度销售:5000万
同时实现了三个目标:
激励成本下降25%
人效提升66%
销售额提升67%
这才是真正的"发动机"。
因为他们没想到"激励制度"。
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——"怎样少花钱"。
而没有想到——"怎样用同样的钱激励出更高的效率"。
这是个思维升级的问题。
表面上企业竞争什么?竞争产品、竞争技术、竞争价格。
但本质上竞争什么?竞争效率。
效率从哪里来?从激励制度来。
所以,真正的企业竞争,其实是激励制度的竞争。
有好的激励制度的企业,效率高、成本低、利润大。
没有好的激励制度的企业,效率低、成本高、利润小。
如果你现在还在为"人力成本"而头疼。
我想告诉你——别再盯着人力成本了。盯着激励制度吧。
好的激励制度,能用更少的钱激励出更高的效率。
这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。
建立一个真正的积分制管理系统。 让它成为你企业的"发动机"。
这样,你不仅能降低成本,还能提升效益。一举两得。
下一篇:没有了!